《為什麼要睡覺》心得:睡覺常見的3個迷思

喝酒睡覺真的會睡得比較好嗎?睡不著怎麼辦?一天要睡幾個小時才夠?對於睡覺的疑問,《為什麼要睡覺?》裡都有答案,就讓睡眠科學家帶你打破關於睡覺的各種迷思。


💡關於本書

《為什麼要睡覺?》的作者 Matthew Walker 是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在英國的諾丁罕大學得到神經科學的學士學位後,又獲得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獎學金支持,取得神經生理學的博士學位。他於後來投入睡眠研究領域,並創立了人類睡眠科學中心(Center for Human Sleep Science)。擔任過 NBA(國家籃球協會) 以及 NFL(國家美式足球聯盟)、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睡眠顧問。目前身兼 Google生命科學部門的睡眠科學家。

《為什麼要睡覺?》是他的第一本科普著作,出版就登上了Amazon、《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榜,本書也收錄在比爾蓋茲2019年的冬季書單裡。本書關於睡眠的知識非常豐富,觀點也都有相關研究數據佐證,再加上書中提供了許多改善睡眠品質的好習慣,使得本書成為一本具有科普意義,同時也讓一般民眾可以將書中觀點輕鬆應用在生活上的精采好作。

影片來源:Matthew Walker|TED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我們先從一句俗語開始聊起:「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我們常常聽到成功人士分享凌晨5點就去慢跑,佩服他們能夠每天早起的毅力,然後開始思考著自己為什麼會被床黏住。但事實上,這可能不是你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晚上9點睡覺,早上5點起床晨跑。事實上,成年人當中有4成屬於晨型人,3成屬於夜型人,剩下3成則位於晨型人與夜型人中間。晨型人晚上9點就會去睡了,而夜型人通常凌晨1-2點才會想睡覺。會有這樣差別是因為以前的人為了要防禦村莊、錯開睡眠時間而演化下來的結果。

但有一點可以特別留意,這裡指的是「成年人」,並不是全部的年齡層。其實睡眠時程也與年齡有關。對一個9歲的孩童來說,可能晚上9點左右就會開始想睡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程會跟著往後移,到了青少年時期,時程就會晚到了一個高峰,就算到了晚上10-11點可能還很清醒,還要好幾個小時才會想睡覺。直到成年之後睡眠時程才會再往回調,並且揭曉你是屬於晨型人還是夜型人。

這代表一般家庭的父母要求青少年晚上10點睡覺,其實非常不符合他們的睡眠時程。這就如同要求做父母的晚上7點就要去睡覺一樣。要求青少年早上7點就起床,還要表現的聰明、優雅、心情好,就好像是要求父母,在早上4點起床要有一樣的表現

去他的早起習慣,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黃金時段。什麼是黃金時段?👉《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photo by Kate Stone Matheson on unsplash

💡睡前喝酒真的會比較好睡嗎?

相信你也有過這種經驗:喝了一點酒之頭腦昏昏的,但睡一覺之後卻覺得還是很疲勞?喝酒不是應該可以睡比較好嗎?我喝酒後也照樣睡8小時,為什麼我還是沒有睡飽?

其實,酒精在藥物分類上屬於鎮靜劑,並不利於我們的睡眠品質。等等!喝酒之後明明會牙起來,為什麼會將酒精分類為鎮靜劑呢?我們需要先從酒精如何對我們的腦袋起作用說起。

酒精作用初期

黃湯下肚之後,酒精首先會鎮靜大腦中的「前額葉皮質」。什麼是前額葉皮質呢?前額葉皮質位於大腦的前側,是負責掌管理性思考、做出決策、控制衝動的區域。當你的前額葉皮質受到酒精影響之後,會讓你喪失克制衝動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喝酒之後會敞開胸懷,做出一堆後悔破事的原因。

酒精繼續作用

接著,酒精會對大腦的其他區域產生鎮靜的作用,你會開始變得比較遲鈍,漸漸難以保持清醒,也就更容易「睡著」了。但作者強調這種「睡著」並沒有辦法引發自然的睡眠,反而叫他「失去意識」比較貼切。而且,利用酒精入睡的腦波和輕微麻醉的腦波還比較像。反而與自然睡眠的腦波有比較大的差異。

講完了入睡,接著再來講講酒精對睡眠品質的影響。酒精主要是以2種途徑破壞睡眠的:

1. 睡眠片段化

喝酒後的睡眠其實是一段一段的。也就是說,你以為的一覺到天亮,中途已經不知道醒來了幾次。但通常你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曾經起床過,所以這些中斷就跟著被忽略了,於是隔天起床的時候就會想:奇怪,明明睡了那麼久,卻還是覺得很疲倦。這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其實你已經醒來很多次了,自然也不會把喝酒和睡不飽聯想在一起。

2. 抑制快速動眼期

身體在代謝酒精時,會產生醛類和酮類,當中的醛類會抑制睡眠中的「快速動眼期」。快速動眼期主要集中在睡眠的後半段,除了做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幫助記憶的整合與連結。也就是說,今天讀的書,很有可能會因為晚上的一杯酒而全部忘光光


💡一天睡6個小時就夠了?

根據企業家雜誌報導,CEO的平均睡眠時間少於6個小時,似乎想要成功就必須要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因此,「一天只需要睡6小時」的說法蔚為風氣,而《為什麼要睡覺?》中提到:這完全就是在慢性自殺。

先說結論,作者建議我們每天在床上7-9個小時(有極少數人擁有少睡基因,一天只要睡6小時就足夠,但機率為0.0000833),但需要注意一個詞:在床上。我們常常分不清楚「睡眠機會」和「睡眠時間」的差別,睡眠機會指的是在床上的時間,睡眠時間才是真正入睡的時間。現在社會很多人只給自己5-6.5個小時的睡眠機會,這代表他們一天只會得到4.5-6小時的睡眠(難以入睡的人甚至睡得更少)。

而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統計,任何平均睡眠時間為6.75個小時的成人,預期壽命只達60出頭;另外,睡眠4-5個小時,車禍肇事機率會增加3倍,睡眠低於4小時,肇事機率則會暴增到11.5倍。因為睡眠不足時常常會發生微睡眠,也就是短暫的放空。因此,在你疲勞時千萬不要開車,情況允許的話先讓自己睡個20-30分鐘,起床後再等20-30分鐘(為了脫離睡眠慣性),需要的話喝杯咖啡再上路。

另外,睡眠不足時,脾氣也會變得比較暴躁。大腦中的「杏仁體」是啟動強烈情緒(如憤怒、焦慮)的開關;而前額葉皮質對杏仁核產生的強烈連結,可以起到抑制作用,調控杏仁核這個腦內的情緒中心。缺乏睡眠時,這兩個區域之間的連結會變弱,變成情緒油門(杏仁核)踩太大力,煞車(前額葉皮質)卻又不足,導致我們無法駕馭原始的衝動。

可能有些人會問:「週末補眠,可以把缺乏睡眠的時間補回來嗎?」答案很可惜的,是不行。就算連續補3天的眠,表現也不會恢復到原本擁有規律8小時睡眠的基準表現

其實睡眠不足還與許多疾病有關,但這裡就不繼續列舉下去了,因為幾乎所有研究都指向同一個方向:睡眠不足確實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結語

我是在去年剛開始接觸閱讀的時候,偶然看到比爾蓋茲的書單中推薦為什麼要睡覺,剛好那時候我也飽受失眠的困擾,每天都是看到天亮才有想睡的感覺,但睡個4個小時就又會自然醒,使我身心俱疲。因此我希望藉由本書來學習睡眠的相關知識,幫助我脫離無助的失眠循環。

然而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後,讓我更了解關於睡眠的各種研究,但礙於篇幅,我沒有辦法把所有的內容都放上來。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原來改善失眠的第一步已經不再是服用安眠藥,而是「睡眠行為認知治療」,也就是利用調整作息與習慣的方式來改善睡眠

貼心的是,作者在最後附上了「健康睡眠的12守則」,讓我有具體的建議可以去嘗試。而經過一一實驗之後,我發現有些守則對我來說很有用,不僅改善了失眠的情況,甚至還提高了我的睡眠品質。因此,每當周圍的人有睡眠相關的困擾時,我都會根據這些守則去提出建議;而當未來再度失眠時,我也會重啟本書,乖乖照做這12項守則。

我認為《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適合所有對睡眠和健康感興趣的人閱讀。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睡眠研究和科學知識,並深入探討了睡眠對我們的身體、心理和認知功能的重要性。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睡眠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透過改變睡眠習慣來改善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此外,這本書還對睡眠障礙、失眠和其他與睡眠相關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和建議。因此,對於那些希望改善自己的睡眠品質,或者想要更好地了解睡眠和健康之間的關係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有價值。

Bonus:健康睡眠的12守則

  1. 每天同一時間上床,同一時間起床(最重要)
  2. 盡量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但要在睡前2-3小時前結束
  3. 遠離尼古丁和咖啡因
  4. 避免睡前飲酒
  5. 避免睡前吃大餐,喝太多飲料
  6. 可以的話,不要服用會延後會干擾睡眠的藥物
  7. 不要在下午3點後睡午覺
  8. 睡前不要使用電子產品,安排輕鬆的活動,如閱讀或聽音樂
  9. 睡前泡個熱水澡
  10. 臥室稍涼、黑暗、排除任何可能會影響睡眠的物品(包括鬧鐘)
  11. 試著每天在戶外曬30-60分鐘的太陽
  12. 如果上床後20分鐘仍醒著,就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直到有睡意再回去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點擊打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