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因為滑手機一整天而感到心情低落呢?在IG看到別人的限時動態會不會讓你忌妒心大爆發呢?如果會的話,或許你該看看瑞典國民醫生寫的《拯救手機腦》,幫助你擺脫手機的控制,重新找回屬於你的快樂。
關於本書
本書作者 Anders Hansen 是一位瑞典心理醫師、作家和演講家,他的研究專注於身心健康和大自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出版了多本關於這方面主題的書籍,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2017年的《真正的快樂處方》,同時也在許多國際性的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Anders Hansen 也是一位活躍的社會公眾人物,他經常在媒體上發表專業意見,被稱為「瑞典的國民醫師」。
《拯救手機腦》探討了數位時代下人們對手機依賴的現象,以及這種依賴對人類大腦和身體健康的影響。因為研究往往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因此作者在書中提醒我們該嚴肅看待手機這項科技,並且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恢復對數位工具的控制權。
造成憂鬱的兇手
身為瑞典的精神科醫生,作者發現找上門的憂鬱症患者與長期壓力幾乎脫離不了關係。這是因為當人處於長期壓力時,會活化容易引發憂鬱風險的基因(詳細解釋太過複雜,有興趣建議直接閱讀本書)。而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長期壓力的隱性來源一直處在我們的身邊,就是你現在手上正拿著的這台機器——手機。
雖然我們認為滑手機應該是一種放鬆,刷短影音多快樂啊!但作者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最好的證明就是統計上的憂鬱症患者一年比一年還多。會出現這種現象可能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其中最大宗的說法就是人類越來越在意自己的情緒,也越來越不排斥尋求心理上的幫助。這種說法完全正確,但不足以說明為何2012年時到精神科求助的患者數量會突然暴增,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發生在前一年的大事件——蘋果單年狂銷1億2000萬隻手機。
雖然大眾認為手機的發明讓生活更加美好,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科技業的巨擘們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過度依賴手機。蘋果創始人 Steven Jobs 嚴格控管自己和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Bill Gates 甚至堅持讓孩子在14歲以後才擁有手機(他絕對不是買不起),因為他們都十分清楚手機對心理與健康的破壞力有多麼巨大。
社群媒體剝奪了快樂
接著,作者將矛頭指向了社群媒體。研究顯示,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會增加青少年憂鬱的機率、並且使他們更孤單、更不幸福,尤其對於那些跟我一樣,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是「只看看,不發文也不互動」的人影響更大。
這是因為青少年自我價值感最主要的建立來源就是同儕關係,而當社群媒體上不真實的動態取代原本的同儕關係時,他們就很容易信以為真,並且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但事實上,IG的動態只會報喜不報憂,也就是我們會將別人的「精彩時刻」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較,這樣粗暴的比較不僅對自己不公平,也無疑是一種憂鬱催化劑。這樣看來,女孩們容易因為社群媒體而產生嚴重的容貌焦慮這項事實也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除了IG上的照片或動態不是完全真實的,FB上的貼文也不是。臉書推文的演算法並不是依據貼文的真實性,而是推測這篇文章有沒有可能成為「爆款文」,而所謂爆款文就是指那些具有仇恨、煽動、恐懼、焦慮,很容易看到底下留言吵成一團的文章。至於貼文的真實性?等紅起來再說吧!
「比較剝奪了喜悅。」——美國前總統羅斯福
脫離控制的方法
要脫離手機控制最直接的方法當然就是不去使用,也就是進行所謂的「數位排毒」。儘管三分之二的人都知道數位排毒對你我的健康有幫助,但實際執行的人卻只有三成。會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很多因素,如聯絡家人、工作需求、休閒娛樂等等。那麼除了手段強硬的數位排毒,有沒有緩和一些的做法呢?
其實是有的,而且意外地簡單。作者花了一整章的篇幅在說明「運動」對我們的正向影響,包括提升專注力、工作與學業表現、有效降低焦慮、減輕壓力進而降低憂鬱風險等等。從古代人類的生活作息來看,多活動本來就容易增加生存機率,不難理解為何運動對我們幫助這麼大。總而言之,運動是投資報酬率非常高的活動之一。
但現代人的工作習慣導致我們容易久坐,加上下班時間又被手機綁架,成為了我們運動量不足的主因。我也非常能夠理解不想運動的原因(我大學五年沒動過),因為懶,加上運動感覺是個大工程;比起運動,躺在床上看 Netflix 輕鬆多了。
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作者像是會讀心術般,告訴我們如果是以「提升大腦效能」為目標,其實每週運動2個小時就夠了(多做無益)。意思是你只要一個禮拜選三天,每天運動40分鐘,大腦就會因為運動而有明顯助益,尤其是那些能夠讓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運動效果最好。但不論是何種運動,就算只是散散步,還是比當個沙發馬鈴薯好多了。
其他建議
最後我補充一下《拯救手機腦》在結語前給讀者的一些建議。有的建議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有些卻令我驚奇萬分。總之,這些建議都是很簡單、很實際可以在生活中執行的,如果你覺得手機已經確實影響到生活的話,不妨挑以下幾點拿自己實驗看看吧:
- 買個手錶和鬧鐘:取代手機的功能,盡量降低自己分心的機率。
- 手機畫面設定為黑白:無色彩的畫面會使多巴胺分泌量減少,影響滑手機的慾望。
- 工作或讀書時,將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光是手機放桌邊就會使效率減少一半。
- 約會時,將手機放在包包裡:實驗證實,手機放桌上將使約會滿意度降低。
- 成為好榜樣:要是未來有小孩,比起叫他們不準滑手機,自己以身作則效果更好。
- 將社群媒體當成是交流工具:積極留言可以產生親近感,加深彼此關係。
其他諸如「每天關機1~2小時」這種建議相信各位已經聽膩了,因此在這裡就不列進來了。如果有興趣知道所有建議的話,可以直接去看看本書。
《拯救手機腦》心得
大學時的我是個重度依賴手機的人,不論吃飯還是約會手機常常會隨時拿起來滑個兩下,直到憂鬱來襲時,我才意識到手機對我的身心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幸好那時候我果斷刪除了IG跟FB整整半年,才得以從憂鬱中順利恢復,待自我價值感慢慢重新建立起來後,才重新下載社群媒體。
而重新下載社群媒體之後,我發現我不再像過去一樣容易沉迷限時動態的世界,這可能是數位排毒半年的影響吧,而數位排毒也讓我明顯提升專注力、幸福感,同時也學會如何將焦點放回真正重要的人身上。我確實感受到了斷開手機依賴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因此,我不斷提醒身邊朋友少使用一點手機,閱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了增加一點說服力,同時尋找讓人更願意嘗試的建議。
雖然現在社群媒體對我幾乎是沒有影響(畢竟我一個禮拜的IG使用時間總和不到半小時),但在閱讀《拯救手機腦》後,我也發現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像是使用社群媒體時不要「只看不說」、約會時手機不要放桌上,最重要的是——給我他媽的去運動。
因此,我打算參照書中的建議,每周運動2個小時,同時也希望自己在運動時可以不要攜帶手機出門,將感知留給路上的風景以及腳底的踩踏感,真的要聽音樂的話就去買一台隨身聽(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個東西)。總之,我希望可以將自己與手機的距離隔的再遠一點。
總體而言,《拯救手機腦》內容十分簡單易讀,也提供了許多具體建議,非常適合當作是數位排毒的指南來參考。因此,我認為這本書適合那些想要少用一點手機,但卻不知道怎麼開始,或者戒個兩三天手機就回到原狀的大學生以及青少年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