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房子比買麵包還容易出錯呢?為什麼我們知道有些事該做,但就是做不到?《不當行為》將帶你探討生活中的非理性行為,讓你能夠更聰明的運用自己的金錢。
關於本書
本書作者理察.塞勒是一位著名的行為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並對決策行為和心理學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在當時經濟領域充滿理性的論調中,跳出來質疑傳統的經濟學論點,可謂行為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曾出演過電影《大賣空》(飾演塞勒自己,超屌),另外於2017年因在行為經濟學中的長期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察.塞勒著有6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2009年的《推力》以及本書《不當行為》。《不當行為》探討了人們在經濟決策方面的「錯誤行為」,並提出了許多相關的理論。他認為,傳統的經濟學模型基於理性的預設,而實際上人們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情感、認知偏差,甚至是懶惰等等。了解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們的行為,並開發出更有效的政策和市場機制。
《不當行為》3大重點
一、大的決定不一定更理性
根據經濟學提出的觀點,人類在涉及較大利益關係的決策時,會變得更加謹慎,做出的決策也應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項。舉例來說,買一棟房子跟買一顆麵包相比,我們會認為買房子太重要了,因此花非常多時間去研究,做出的選擇應該也會比買麵包還要更謹慎,因此決策品質較高。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成長普遍被認為是兩個階段的循環:反覆練習、事後回饋。首先要先實際練習過,再經由覆盤或是以他人給的意見當作回饋,進而優化下一次的練習,如此不斷循環,決策品質將會越來越高。
但這2種說法互相矛盾啊!有誰可以一天到晚到處看房子,買房子呢?而且買麵包做出的決策竟然比買房子做出的決策還要理性?書中並沒有直接點出哪方的觀點是正確的,或許在一個「機器腦」的世界中,經濟人的看法是正確的,但至少在我們的世界不全然是。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是,涉及到的利益關係越大時,能多練習就多練習,年輕時多談一點戀愛,才會更清楚結婚對象的條件;多探索不同事物,才會更清楚自身的職涯發展,至於買房子嘛……這可能要多練習投胎了。
行為科學家教你如何練習談戀愛👉《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的3大重點與心得
二、計畫者與行動者
你有沒有過以下的經驗:
- 這個月的生活費是10000元,你選擇每次領2000出來花,而不是直接領10000。明明會被多收手續費,但你認為沒有這樣做的話月底就會吃土。
- 你明明知道明天早八該早點睡,但你就是克制不了滑手機的慾望,結果滑著滑著就早上了。這讓你下定決心要刪除某些APP或者限制YouTube使用時長。
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絕對不會出現上述的行為,因為經濟學認為,理性個體會針對自身利益做出最適的行為,不需要任何限制手段。但事實上,我們具有強烈的「現時偏好」(也可以理解為「及時行樂偏好」),10000塊領出來的話,現在就想花光;手機只要握在手上,我現在就想繼續滑!
其實一個個體可以大致分為兩種角色:計畫者與行動者。計畫者關心你的最大利益,幫助你做出理性的決策,意同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而行動者容易被性、金錢、愉悅感所誘惑,哪裡爽就往哪裡鑽,代表的是大腦的邊緣系統。通常我們的日常行為有絕大部分都是由行動者獲勝,只有在罪惡感達到一定的水平時,計畫者才會跳出來停止混亂並且限制行動者,避免相同的情況再度發生。而計畫者限制行動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獎懲機制,如「我只要當日手機使用時長超過3小時,就捐500塊給我討厭的政黨」;另一種則是直接用規則來約束,如這段剛開始提到的「一次只能領2000塊出來花用」。
我們可以學到的是,人類就是一個超級缺乏意志力的生物。因此不要以為你會自然而然保持好的行為,在神智清醒的時候,以計劃者的角色多為行動者增加一些規則、限制,才能夠幫助我們表現得更加理性。
三、內部觀察與外部觀察
如果我想要跟你玩1次丟硬幣遊戲,人頭我付你1000塊,10元你就付我500塊,你會答應嗎?雖然期望值是正的,但好像還是有虧錢的風險,畢竟也才丟1次硬幣。那如果同樣的規則,丟100次呢?總該答應了吧,連這樣都不答應就給我去重讀小學!
但依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只要你拒絕1次硬幣遊戲的提議,就不該接受丟100次硬幣的提議,因為100次的事件中,每次硬幣的正反都是獨立的,你連續丟了99次人頭,下次丟到10元那面的機率也還是50%。也就是說,其實丟100次硬幣就只是玩100次「丟1次硬幣的遊戲」。
那為什麼會有同樣提議,一個拒絕一個卻欣然接受的現象呢?原因很可能是「內部觀察與外部觀察」的差別。當我們只賭1次時,會落入一種「短視的損失規避」,展現出明顯的規避損失傾向,就算期望值為正,也不願意冒賠錢的風險,此時的我們正處於內部觀察中;但若遊戲前告知你要玩100次時,你便會跳出單次的損失框架中,從外部來觀察整個遊戲,並發現沒有拒絕的理由,因而欣然接受。
場景換到股票市場上,我們明明知道長期持有股票必定會獲利,但心情還是會隨著短期波動上上下下,甚至做出錯誤的決策,因為短期波動屬於「內部觀察」,而長期績效則屬於「外部觀察」。因此比較好的做法是,當你決定某筆資金用於長期持有某個投資標的(如ETF等),買了之後就別再每天盯著股盤,讓短期波動影響你的心情,進而影響你的決策,落入「短視的損失規避」的陷阱中。
《不當行為》心得
看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後,我對於人類不理性的現象有了濃厚的興趣,而書中提到了一個新興領域——行為經濟學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便上網搜尋了一下有沒有相關書籍可以閱讀,進而發現這本行為經濟學經典書籍《不當行為》。
我們國小在學社會的時候,應該都有學到「市場理性」之類的理論。也就是市場會自動回歸到應有的價格,而且所有的人都是聰明的,會針對自身利益做出最好的決策。但看完本書之後,我發現其實人類不是那麼理性的(吃太飽就是個不太理性的行為),這些不理性的行為被稱為「異數」,而行為經濟學的揭竿起義就是源自於寫在白板上的異數們。作者從發現「人們為了不想等等的晚餐吃不下,而把腰果收起來」的行為出發,探討了一連串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顯得非常笨的「不當行為」,得出了其實一般人離理性的經濟人還天差地遠的結論。
但我們真的不懂這些道理嗎?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對我們最好嗎?我認為其實我們知道,但我們不願意,或是懶得去做。因此,以書中提到的計畫者出發,事前思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當行為,以「規則」而非「罪惡感」控制行動者,反而能夠讓你活得更快樂。花點心思,當自己的「直升機父母」吧!
《不當行為》不只有傳遞行為經濟學的知識而已,塞勒也藉由本書說了一個行為經濟學從0到1的成長故事,並且細數了革命途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因此,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或者樂於挑戰傳統觀點的人閱讀。相信閱讀完本書後,你能夠更加了解行為經濟學是什麼,我們又能如何應用在生活之中,並且透過社會科學的結論,讓自己理財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