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太多」到底是怎樣才叫別想太多?到底該要怎麼做才能不再去在意其他人的眼光呢?《可是,我就是會在意!》有各種煩惱的解決方法。看完本文,說不定可以帶走一些對你有幫助的做法。
關於本書
作者和田秀樹(わだひでき)於1960年出生於大阪市,並於198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現為精神科醫師及函授教育公司負責人、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一橋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
和田秀樹擁有無數著作,其中於1987年出版《考試的要訣》大為暢銷,心理相關書籍在日本也頗受歡迎,被譽為日本最懂情緒的精神科醫師。
《可是,我就是會在意!》的內容不打高空戰,而是更貼近地面、更貼近你我日常的煩惱。從戀愛議題到對未來的不安,幾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本書都有提及,加上每章的漫畫插圖,讓人閱讀起來很輕鬆、負擔很低。本文將介紹書中3個我們常有的困擾去做解答,一起來看看精神科醫生怎麼說吧!
《可是,我就是會在意》3大重點
一、要是我瘦下來,他就會喜歡我嗎?
「比起體重,還有更迫切需要注意的事呢!」作者常常會忍不住想要這樣規勸這樣想的人。他注意到我們常常把注意力都放在這類的小事上,以至於沒有心力再去關心其他事情。
我們拿魔術的原理來舉例:魔術師會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點上,然後在其他地方巧思布局,而通常我們不會注意到那個點以外的其他事物。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類如果過於專注於某樣細節上,往往就看不到其他部分,也就是說拘泥於枝微末節的人,察覺不到重大的事物。
與其思考著「要是我瘦下來,他就會喜歡我嗎?」,作者建議我們不如暫停一下,並且試著分析「瘦」與「討人喜歡」有沒有劃上等號。仔細想想會發現,其實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而且,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手段」,什麼是「目的」。有些人賺進了大把鈔票後卻還是不快樂,那是因為他們錯把手段當成目的了,金錢應該是我們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所需要的手段,例如有錢就不需要再擔心下一餐在哪裡、可以自由自在地環遊世界,或者把錢當成是創業的啟動資金;而不是錯把賺錢當成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畢竟有錢了,然後呢?
而在這個例子中,「討人喜歡」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瘦下來」只是我們達成目的的其中一種手段而已,其他像是精進自己的內涵、練習傾聽、善良待人,這些也都是與人相處時非常重要的課題,相信一定還有其他方向值得我們去努力。
二、為什麼不要太常提「以前的我」?
執著過去有分兩種:「不好的過去」和「美好的過去」,我們先談談「不好的過去」吧。
不好的過去
近年來,因為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幼年創傷」這個議題。媒體也屢屢使用「虐待」、「霸凌」、「心理創傷」等詞語,使得越來越多人認為:「就是因為當年的心理創傷,我現在才如此不幸」。
沒錯,釐清「不好的過去」帶給妳的影響非常重要,但正向積極卻也同樣重要。最害怕的是面對挫折時,不去探究原因,而是把結果導向「是過去讓我變成這種人的啊」,並且對自己的過去懷抱著恨意,認為這輩子就這樣永遠無法改變。但其實,這種固定式思維才可能是導致我們無法改變的真凶。
面對這種情況,作者提供了一種轉念的思維練習:過去雖然無法改變,但對於過去的看法卻是可以改變的。就算你現在腦中充滿的不好的回憶,請試著先將它們放到旁邊,開始想想以前美好的回憶,就算只有3件事也好。
一旦這麼做,你對過去便會開始有所改觀,也會慢慢了解一直執著在過去也不是一件好事。記得,只要依然在怪罪過去,就不會有任何進步。
美好的過去
相信你一定有聽過別人說「我年輕的時候怎樣怎樣」,每次聽到一定會覺得很幹(到底是關我屁事),但我們卻也常常會不小心就開始炫耀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
一般來說,覺得過去美好的人,可能是因為對現況不滿意才會緬懷過去。當我們發現自己開始在緬懷過去時,可以試著拿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做個比較。
經過分析之後可能會發現以前的記憶力比較好,或者年輕時的體力好很多,那麼我們接著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記憶力衰退就多複習幾次、體力變差就多多鍛鍊自己。總之,不要讓自己原地踏步、忙著沉浸於過去,藉由補足自己所缺失掉的能力,才是脫離美好過去的方法。
三、面對未來,如何消除心中的不安?
首先我們要知道:你所擔心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面對未來,我們總是任由不安在心中無限膨脹(這甚至可以說是我的專長),作者建議我們在不安時,可以利用我們最厲害的武器——網路來查查這件事發生的機率,有助於稍稍降低心中的焦慮。
而我的做法是當個「現實樂觀主義者」。除了保持樂觀,更重要的是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物。也就是說,把你能做的事情都做到最好,剩下的就是期望事情會從好的方向發展。延伸閱讀:現實樂觀主義的三個行動思考
另外,不安屬於人類天生的情緒,正因為有著不安,原始人才能夠在夜晚保持清醒,以保護自己的家人;正因為有著不安,人類才有成長意識,才會付出努力追求進步。既然不安是天生的情緒,我們就不該期望它會消失,而是要學著與不安共存。
因此,重點就不再是如何消除不安,而是變成了如何在不安的狀況下,還是有辦法付諸行動。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設立一個不安的停損點,當不安膨脹到一定的程度時,先停止思考,並以行動取代。這種「大概就好」的想法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完成許多事。
「千萬不要讓一時的情緒,丟掉了對你而言非常重要的機會。」
《可是,我就是會在意》心得
其實我是個非常嚴重的完美主義者,不太願意去發表任何的文字,因為我害怕自己沒有辦法打出最完美的文章。但仔細想想,什麼叫做最完美呢?《自由書寫術》的作者 Mark Levy 也說過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版本,唯一決定版本的是「截稿日」。截稿日是禮拜三就交出禮拜三的版本,截稿日是禮拜五就交出禮拜五的版本,但這代表禮拜五版本比禮拜三版本還好嗎?這也不一定。因此,我也意識到完美是不存在的。
抱持著這個想法,我鼓起勇氣,忍受著血液衝上耳朵的灼熱感,發出了第一篇文章。我也發現事情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周圍的人繼續前進、地球繼續轉動,並不會因為我的某個小錯字,或者沒那麼成熟的想法,世界就停止運行。而且隨著時間累積,我也能確切感受到寫作能力的進步,因此,我更確信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反而不是事前規劃,而是立刻開始動手做。
本書雖然講了非常多你我會遇到的煩惱,但卻總是沒有搔到癢處,主題常常會飄來飄去,架構也不太緊密。另外,作者雖是精神科醫生,內容卻以主觀居多,全書觀點幾乎沒有研究佐證,使得本書內容的可信度有待商榷。但總體來說,本書的易讀性加上貼近生活的舉例,我仍然認為這本書適合有著各式各樣煩惱的青少年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