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的3大重點與心得

你是否厭倦了在交友軟體上浪費時間和精力,卻始終找不到真正適合你的人?《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將教你如何利用行為科學的原理和策略,改變你的約會模式,並找到能與你長久相處的伴侶。


💡關於本書

本書作者Logan Ury是一位行為科學家。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心理學,並在谷歌擔任行為經濟學團隊的項目經理,負責設計和測試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她也是TEDx演講者,曾在多個平台和場合分享他對人類決策和約會行為的見解。目前,Logan Ury是交友軟體Hinge的關係科學的主管,領導一個致力於幫助人們找到愛情的研究團隊。

《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是Logan Ury多年來研究出的戀愛指南。這本書基於行為科學的原理和策略,幫助讀者認識自己的約會類型、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選擇合適的對象、建立穩固的關係等等。這本書既有實用又有趣味,適合所有想要找到真愛或者改善現有關係的人閱讀。

影片來源:Logan Ury|Irrationally Ever After

💡追求愛情,你是哪一派?

我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充滿挫折。「為什麼身邊都沒有好男人呢」、「她幾乎完美,可惜她太高了」或者「我現在就要投入這段關係嗎?會不會有更好的人在等著我呢?」相信孤男怨女們一定都思考過這些比微積分還難的問題。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這些問題反而才是阻礙你談戀愛的障礙呢?

作者大致上將感情心態分成三個派別,分別是浪漫派、完美派以及猶豫派,每個派別都有各自的盲點,但都被「不切實際的期待」所荼毒。藉由了解自己的感情心態,有助於我們找出障礙,並找出克服盲點的方法。

👉浪漫派:對感情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浪漫派的人深信「靈魂伴侶」的存在,以為只要找對了愛人,從此就會幸福快樂。這樣看似偶像劇或迪士尼電影的劇情,實際上不會發生,反而我們還會對理想對象有個具體的想像,當遇到的人不符合某個特徵,便將他拒之門外,因而喪失了許多潛在的優秀對象。

作者提到,談戀愛最困難的點從來不是找到真命天子,而是經營愛情。況且,如果你不完美,那對方為什麼要完美?放下奇怪的標準,然後去約會吧!

👉完美派:對伴侶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完美派注重於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希望把所有潛在伴侶都研究過一遍後再做決定。現在的戀愛文化很容易把人變成完美派,覺得每個對象都不夠好,不斷地在想如果跟其他人在一起是不是會更快樂。在感情上追求完美可能會使自己痛苦,或者太晚做出選擇,錯失機會。

完美派可以藉由「秘書問題」做出決策。簡單來說,秘書問題就是先面試總人數中37%的應徵者,找出最優秀的人並且以他為基準,接著繼續面試剩下的人,只要遇到第一個優於基準的人就錄取他。

如果你尋找對象的期間設定在18到40歲,根據秘書問題的37%法則,你應該在26.1歲時停下來做個回顧,思考之前所遇過最優秀的戀愛對象,並且以他為基準,只要以後遇到優於此基準的人,就是你的結婚對象

延伸閱讀👉人生大事難以抉擇?用「最佳停止點」來幫助你下決定吧!

👉猶豫派:對自己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

猶豫派總是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害怕自己不夠好而逃避約會,畢竟不做行動就不會失敗,對吧?但其實,「不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遲遲不肯跨出第一步不僅會錯失學習的機會,也會隨著年齡越大而感到越焦慮。

作者建議,要克服拖延最好的辦法,就是設定一個最後期限——最好是三週後就去約會,並且告訴三個好朋友或家人「我要去約會」,公開宣布有助於實現目標。最後,我們都知道改變非常不容易,你可能會害怕、受傷,如果約會不順利的話,請用安慰朋友的方式來安慰自己


💡怎樣才是「好的另一伴」?

如果你跟我一樣,處於剛出社會的年紀,那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換的階段。在我們還是青少年時,喜歡那些長得好看、有魅力的人很正常,因為我們只會想著要跟誰接吻,才不會想著要跟誰共組家庭,生幾個小孩。但當我們成年之後,就需要找到適合的伴侶,與我們共組家庭。但在找另一伴之前,我們需要先認清哪些擇偶條件很重要,哪些反而沒那麼重要。

被高估的特質

👎外貌:
人類偏好俊男美女不是沒有原因的。通常「好看」在古代代表「基因優良」,我們會想要跟他在一起,只為了繁衍健康的後代。但在現代醫學進步,糧食充足,我們需要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基因,而是另一伴會不會劈腿?會不會在你失業時給你支持?你們對於未來的規畫有沒有共識等等。況且,人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再好看的人最後也會失去新鮮感

👎金錢:
別誤會!錢很重要,但也沒到「那麼重要」。研究指出,當年薪超過7.5萬美金之後,情緒幸福感便不再增加(天啊好多)。雖然這告訴我們還有一大段距離需要努力,但至少告訴我們跟有錢人在一起並不會從此幸福快樂。另外,人從金錢獲得的快樂,其實不是來自於金錢本身,而是來源於「比較」;換句話說,你的房子大或小不重要,重要的是「鄰居」的房子大還是小。

👎個性相似:
密西根大學研究了2500對在一起平均超過20年的情侶發現:對於感情的滿意度與幸福感,與個性相似程度並沒有關聯。因此,執著於個性相似不僅不會增加幸福的可能,還會丟失許多認識他人機會。在這裡作者建議找個性互補,而非個性相似的伴侶。

👎共同興趣:
作者認為一段良好的關係可以容下不同的興趣,並引用了關係學家 Eli J. Finkel 提出的「另位密友(OSO)」的概念。我可能熱愛爬山,但另一伴喜歡宅在家,我們該如何在長期關係中滿足我們的所需?「另位密友」就是伴侶無法扮演的角色,可以找家人或是朋友代替。不僅你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你的伴侶也會比較開心,因為他們可以扮演他們所擅長的角色。

海綿寶寶梗圖

被低估的特質

👍情緒穩定、心地善良:
心理學家 Ty Tashiro 在著作《從此幸福快樂的愛情真相》中提到「情緒穩定」以及「心地善良」是兩個最不受重視,卻也最重要的特質,因為關懷與同理心是愛情長跑的關鍵。

👍忠誠心:
你的伴侶會不會在你低落時給予支持?當你們因為工作分隔兩地時,有沒有辦法拒絕誘惑?作者表示你應該找一個「會在癌症診所幫你拎包包」的另一伴。無論你得了產業大獎,或是進了癌症病房,都會照顧你的人。我們可以看看對方有沒有來自人生不同階段的朋友。總體而言,長期友誼是判斷忠誠心的指標

👍成長型思維:
思維有分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當你們之間發生爭吵時,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伴侶更有可能會一起花心思改善,而不是假設問題無法解決,然後轉身離開。

👍能引發出你最好的一面:
想想看,跟他約會完之後帶給你什麼感覺?覺得受重視嗎?還是自我懷疑?與他相處時很有自信嗎?你喜歡那時候的你嗎?作者建議另一伴要找那些能夠引發「你喜歡的自己」的那個他。

👍處理爭執的能力:
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必定會發生爭執,因此處裡爭執的能力其實相當重要。作者提醒我們目標不在於要找到不會與我們有爭執的伴侶(通常那代表一方隱忍或逃避),而是要找到一個善於處理爭執、一個不會讓你擔心吵架後會結束關係的伴侶

👍共同做出困難選擇的能力:
如果你破天荒錄取一份外地工作怎麼辦?小孩出生發現有身心障礙怎麼辦?父母病倒需要你們全天照顧怎麼辦?理想的伴侶能夠透過溝通了解彼此想法,並且與你共同做出最後的抉擇。

其實沒那麼重要的擇偶條件,通常是第一次約會就能夠輕易察覺到的特質;而那些真正重要的特質,要等到交往後,或者相處了一段時間才會發現。

「當你在想某件事的時候,那件事對人生的影響,就沒你想的那麼大。」——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


💡交友軟體該怎麼用!

作者藉由與Hinge的合作,研究出了有統計數據支持的「交友軟體使用守則」。若是你覺得很少有人願意在交友軟體上與你展開關係,在討厭自己(或發表仇恨言論)之前,先來試試看以下幾點,看看有沒有踩到雷吧!

👉挑選優質照片

雖然我們前面說過「長相」不是一個重要的擇偶標準,但畢竟交友軟體上篇幅最大的就是你的照片,所以我們必須要下足功夫,讓自己看起來有吸引力。如何有吸引力呢?Hinge團隊隨機挑了1000名會員的頭貼,並且分析績效,得出了以下結論:

  1. 照片如果帶有濾鏡,或顯示可能已經有對象,獲得「喜歡」的機率會降低90%,因此不要選太陽眼鏡照,也不要放根本不知道你在哪裡的大合照。
  2. 女性獨自站立、看向一旁,或者露齒微笑獲得「喜歡」的機率較高。
  3. 男性獨自站立、看向鏡頭,不露齒微笑獲得「喜歡」的機率較高。
  4. 「抓拍」效果明顯比「擺拍」好。雖然有交友軟體上有8成是擺拍照,但抓拍獲得「喜歡」的機率高出15%。
  5. 這有點反直覺,但黑白照的效果超好。雖然黑白照數量只占平台上的3%,但獲得「喜歡」的機率卻高出106%!整整2倍!
  6. 不要自拍,尤其是在廁所。廁所自拍會讓「喜歡」的機率降低90%。

👉仔細撰寫自我介紹

請好好利用自我介紹創造接話和交流的機會,像是寫「知道瘦子所有歌的歌詞」,會讓對方覺得你可能喜歡嘻哈(或者是個迷弟/妹),就可以拋磚引玉,有個話題可以聊。

千萬不要只寫你「喜歡聽音樂」,廢話!誰不愛聽音樂?也不要寫喜歡旅行、喜歡美食、喜歡歡樂的氣氛,請寫點具體的東西出來。像是你喜歡烹飪,那就說說你的招牌菜,讓對方有個明顯的切入點。寫得越具體,你們之間的話題就越多。

👉練習不被句點的開場白

別再用「安安」或是「你好嗎」作為開場(問這個週末過得如何也不要)。這種開場真的有夠無聊,而且對方會不知道該怎麼回,你很容易變成難聊怪。可以去查看對方的自我介紹,找一些其他人不會注意到的細節,甚至可以稱讚照片很漂亮,問背景在哪裡拍的,進而引發話題。

👉保持適當聯繫,並盡快展開追求

先來介紹一下作者自創的「莫內效應」:就像是莫內的畫,遠看很唯美,但近看很糟糕。形容當我們接收到部分資訊時,會自動腦補其他好的細節,直到認知到事實之後產生失望感,而這種失望感會讓我們很沮喪。

在實際約會之前,透過訊息聊太久會有負面影響。聊得越久,你會對她的幻想會越來越膨脹,感覺對方越來越理想,直到實際見面時「啪」的一聲,幻想氣球就破掉了。當我們聊得越久,莫內效應就越嚴重,最後回饋給你的失望感也就越強烈

為了不讓莫內效應造成失望感,我們需要盡早安排約會。讓約出來見面變得容易的秘訣就是具體提出日期與時間,像是「這個星期六下午一點願不願意一起喝杯咖啡?」可能需要來回幾次才有辦法約成,但一開始就提出時間有助於限縮範圍。

👉放寬篩選標準

還記得前面提過的重要特質嗎?忠誠、善良、情緒穩定這些特質是不會出現在交友軟體的篩選器中的,會出現的特質往往是短期伴侶的特徵。不切實際的要求會讓你錯失許多優良的對象,身高矮了點不代表他是個不值得一起走到最後的人。


💡結語

雖然本書鉅細靡遺地提供了許多脫單的訣竅,但我認為重點還是在於你想找的是「短期伴侶」還是「長期伴侶」。如果想要的是短期伴侶的話,照著這本書反過來做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但如果想要的是長期伴侶,我們就得要確立目標,注意各種小眉角,並且持之以恆。

畢竟我們非常容易遵從天生的本能(如外貌協會、喜新厭舊等等),加上社群媒體與影劇不斷地理想化「愛情」,使得我們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我也很清楚光靠一本書很難完全改變我們行事態度與價值觀。因此,當確立了「找到長期伴侶」這個目標後,或許我們可以藉由不斷複習、不斷提醒自己愛情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甚麼。雖然這樣做既複雜又困難,但從來沒有人說過愛情是簡單的吧!

我認為《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適合那些正在尋找愛情,或者希望改善自己的關係技巧的人去閱讀。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愛情方面一直不太順利,或者你想找到一個長久的伴侶但一直找不到適合的人,這本書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戀愛然後工作,工作然後戀愛……人生就是這樣。(Love and work, work and love…that’s all there is.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點擊打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