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要為自己和伴侶建立更健康、更穩定的感情基礎?《為什麼要戀愛》結合了社會科學家的經歷與研究,讓你更深入理解愛情的本質。無論你的感情狀態如何,這本書都將為您提供有價值的知識和幫助。
💡關於本書
Stephanie Cacioppo是瑞士洛桑大學的社會神經科學教授,主要研究人類社交關係和孤獨感,並探討了愛情、孤獨感和社交關係的神經科學基礎,為社會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貢獻者之一,經常發表論文和演講。Cacioppo提供了許多人類社交行為的寶貴洞見,不僅許多學生、企業向她請教愛情的秘密,她與丈夫的研究成果也時常被各大媒體報導。
《為什麼要戀愛》從作者小時候的故事講起,堪稱「愛情絕緣體」的她,矛盾地當起了愛情科學家,接著在中年時期遇見了與她相差了20幾歲的約翰.卡喬波,墜入愛河,共結連理,最後痛失摯愛的過程。她以科學家的角度解釋自己的一見鍾情、遠距離戀愛、愛情長跑的秘訣、以及失去至親時,我們的心理會有什麼變化。作者分享自身經歷的同時帶出了許多心理學現象,內容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
💡戀愛時,你的大腦發生了什麼事?
戀愛其實不是什麼神秘的情感,而是腦中的化學物質在偷偷作祟。戀愛時,我們的大腦(身體)會產生什麼變化呢?
- 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感
- 降低血清素:負責控制食慾以及焦慮情緒。這導致有些人在戀愛時飲食會變得不規律,或者過於在意芝麻小事(像是他怎麼沒有回我之類的)
- 分泌正腎上腺素:降低時間感知能力。這也是約會總是過得特別快的原因
- 分泌催產素:增進同理心、信任感,有助於建立新關係。也有研究證實催產素可以降低疼痛感
作者還進一步點出了戀愛對我們健康的正向影響:長期處於滿意、健康的關係中,比單身的人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免疫力、較少成癮行為、較少復發性中風、傷口癒合的更快、加速恢復腦袋受損的功能、並且擁有更高的疾病存活率(包括部分癌症)。
什麼才是好的擇偶條件?👉《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
💡嗶嗶!戀愛問題大集合!
👉一見鍾情存在嗎?
其實,一見鍾情處處都在發生。人會不會被某個對象所吸引,是一瞬間就決定的事。研究指出,我們會被長相與我們相似,但氣味與我們不同的人吸引,甚至天氣、飢餓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外貌」是愛上某個人的常見要素,所謂外貌協會其實是人的本性。但當你和你的伴侶在一起之後,外貌將會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性與愛可以分離嗎?
很多人會強調自己是性與愛可以分離的人,但在心理學中,事實可能不是如此。當我們越關注性慾與愛情的距離時,兩者的差別就越模糊。每次愛撫、親吻、甚至只有想像時,會讓你大腦產生愉悅感,而這些產生愉悅感的化學物質,與戀愛時淹沒大腦的化學物質並沒有差別,這會導致我們無法分辨哪個是性,哪個是愛。而這也是許多人暈船的原因。
👉遠距離對愛情是種傷害?
一份201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遠距離戀愛比起天天見面的情侶擁有更多有意義的互動,就算平常只能透過電話或視訊聯絡,情感卻比較深刻。這是因為他們不會把彼此的陪伴視作理所當然。
👉分手到底有多痛?
「被」分手後,腦內負責渴望報償感受的區域會變得異常活躍,使我們更愛對方,發狂似的不斷尋找不在身邊的那個她,想要填補這種被掏空的感受。一項實驗發現,當我們想起剛分手的伴侶時,受到觸發的腦部區域與我們失去至親時觸發的腦部區域相同,這代表經歷慘痛的分手,與失去親人的悲傷並無二致。
💡時間久了感情一定會淡?
就統計上來說,隨著時間長遠增加,分開的機率會逐漸降低,但過程中會出現幾個分手高峰,值得我們注意:
- 兩年高峰:許多人因為多巴胺而為另一伴癡迷的腦袋,會在這個時間點清醒過來,回到現實。然而,「熱戀期」的消退十分正常,但這並不代表你的伴侶對你沒興趣了,而是你們的關係正在逐漸改變。然而,這種情況會讓一些習慣熱情、正向情感的人感覺似乎少了什麼,分手也就自然發生。
- 四年高峰:這是分手機率最高的時段,但目前並沒有證據可以解釋為何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但若以演化的觀點來看,「四年」這個長度恰巧足以讓伴侶共同撫養後代,以度過最艱困的育兒期。
- 第五年以後:分手的機率來到了偏低的2成左右,之後每年都將呈現下降趨勢。
作者也有提到: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流動性」的,並沒有固定的自我,因此,「做自己」其實是不存在的。同樣的道理,你另一半的大腦也隨時在變動、隨時在成長,因此,愛情長跑的秘訣在於:永遠別忘了停下來,時時去主動認識你的伴侶。
互動是雙向的,我們也不可以被動地等待另一伴來了解自己,我們需要實踐心理學家所說的「自我揭露」,彼此分享生活中隱而不見的感受,如幸福、回憶、希望等等,有助於強化彼此的情感連結。實驗發現,孤獨感與伴侶間的肢體接觸並無關連,但卻與自我揭露程度有著強烈的關係,這代表在關係中不願揭露「真我」的伴侶將深陷折磨。
💡孤獨比肥胖更致命!
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其實,孤獨與飢餓、口渴、疼痛同樣都屬於一種「嫌惡訊號」,嫌惡訊號類似於警報器,提醒你身體出現了需要緊急應對的問題。飢餓時,我們去進食;口渴時,我們喝水;疼痛時,我們知道要去保護傷口組織。而孤獨正是在提醒你正處於團體孤立,必須趕快恢復社交,但反而我們會開始對社交有所警覺,作者稱此現象為「孤獨的悖論」。
研究指出,孤獨使人早逝的機率高出了2成到3成,與肥胖不相上下。我們對於該如何處理肥胖可以說是瞭若執掌,但對於如何處理孤獨,我們所知甚少。在過去,科學家認為孤獨者之所以健康狀況不佳,是因為容易做出危險舉動,但近期的研究發現,「孤獨」會直接影響我們腦中的化學物質,進而引發一連串的生理陷阱。
長期的孤獨會讓我們體內充滿了壓力荷爾蒙,讓我們的睡眠時間縮短、品質下降,同時危及心臟健康,增加中風的風險。我們的身體被調整成解決短期危機的模式,因而不利於長期的健康發展。
麻煩的是,孤獨會自我強化,人越覺得孤獨,孤獨感就越深。實驗也發現孤獨者對於同一句話中的負面詞彙更加敏感,此現象將會助長孤獨的惡性循環。如果人感到孤獨,並開始將周遭朋友視為敵人,便會開始放大檢視朋友的每句話、每個動作,以強化自己的觀點,進而變得更沮喪、更具攻擊性。
幸好,孤獨還是有解方的,作者提出了減緩孤獨的5大行動,簡稱GRACE。
- Gratitude(感恩):試著每天寫下5件感恩的事,可以是別人對你的關心,更可以是努力了一整天的自己。研究發現,寫感恩日記可以明顯提高幸福感。
- Reciprocity(互惠):對孤獨的人來說,覺得最糟糕的就是別人試圖幫助他們。因此,如果你認識孤獨的人,除了關心他,你還可以試試看請求他幫你幾個小忙,讓孤獨者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
- Altruism(利他):從事志工服務,像是圖書館或養老院等等自願服務。並不是要讓你觸發「我憑什麼不知足」的心態,而是參加志工服務可以增加使命感,同時將自己置身在團體氛圍中。
- Choice(選擇):認知到孤獨其實是一種選擇。研究發現,改變孤獨者的態度或觀點,比增加社交接觸改善來的大。
- Enjoyment(享受):簡單的兩個字,卻很多人會忘了做。請盡力享受生活的每個樂趣,並與他人分享好消息和共享美好時光。此舉有助於增強正向情緒,減少孤獨感。
最重要的,既然孤獨屬於一種警報,我們要做的就是注意它、承認它,千萬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另外,不要輕易相信自己在孤獨時的心智,並且不要低估任何的社交互動。
💡結語
經歷過慘痛分手教訓的我,從那時候就開始對「戀愛」這種情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想知道愛情究竟是一種天生的本能,還是一種社會期待;我想知道長久的愛情只會出現在故事中,還是真實存在;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明知有被傷害的風險,卻還是願意去愛。
而《為什麼要戀愛》不僅解答了我長久以來對於戀愛的疑問,同時還有許多維持關係的小提醒,讓正在處於一段關係的我,學到了可用的觀念,也更了解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意,以及如何強化與伴侶之間的關係等等。
我也學到了坊間對於愛情的看法眾說紛紜,有人說遠距離一定會分手,有人說伴侶之間的關係只要改變了就不再是愛情,甚至有人說愛是一種非常神聖的情感,用任何字句描述都將過於庸俗。但其實,以社會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任何人的愛情都並無二致,也就是說,愛情之中可能真的有「真理」存在。
而本書的價值就是試圖去解釋那些「真理」到底為何。相較於你身邊幾乎沒談過戀愛的戀愛專家,本書提供的觀點、做法都是有研究依據的,更能夠解答你關於戀愛的各種疑難雜症。我認為《為什麼要戀愛》非常適合跟我一樣,對於愛情有著種種好奇的人去閱讀,除了能夠了解「愛情」在社會神經科學中的解釋,還能夠為自己和伴侶建立更健康、更穩定的感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