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學習計畫始終半途而廢。我認為可能是因為沒有培養固定說英文的習慣,但最主要的,我發現我太容易被英文 KOL 的建議所影響。
A 說只要試著用英文跟自己對話就能夠進步,於是我就照著 A 的方法做。
過沒幾天,又看到 B 說英文口說靠的是詞彙量與文法,所以我轉而開始背單字和文法。
再過沒幾天,又又又看到 C 說學英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的輸入,因此我開始每天聽英文 Podcast,讀原文書。
這樣心猿意馬的我,除了擔心自己的方法會不會用錯了,同時也要一直尋找有沒有更厲害的學習法。說實話,心很累,學習效果自然也是非常的差。
因此,被資訊淹沒的我,決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免費的、10 分鐘的影片教學上,而是轉向書籍的幫助。經過閱讀許多「學習如何學習」的書籍後,我認為這本《超速學習》提供的方法最能夠靈活應用在學習上,而我也想要將書中很有啟發的學習技巧分享給你。
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你的學習藍圖
如果你要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或知識,最重要的其實不是大量的時間。我們在學校待了 16 年,說真的有學到什麼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嗎?好像也沒有;我大學修了5年的微積分(被當 4 次),我也沒有成為微積分高手。我們從過去經驗可以發現:在許多情況中,投入時間與學習程度是不成正比的。
作者認為在開啟一項學習計畫之前,規劃好「學習藍圖」是很重要的,甚至需要你預計的總學習時數的 10% 來進行學習前的研究。假設你前進的角度與正確值差了5度,行走了5000公里之後,你跟目的地就差了整整一個台灣的距離。因此,將心力放在正確的地方才是重點,此時規劃藍圖就變得很重要,而規劃藍圖時要先搞清楚這 3 件事:Why、What、How。
Why,為什麼要學?
你為什麼要學習這項技能或知識?是本質性的動機(如:鋼琴、繪畫)?還是有目的性的動機(如:升職、增加競爭力)?如果是本質性的話,有個明確想達成的目標比較好;而如果是目的性的話,請一定要做好事前研究,花再多時間也值得。
為什麼呢一定要做好事前研究呢?假設你今天為了增加職場競爭力而去唸研究所,但念完之後發現這個產業根本不看學歷,那念研究所的目的不就很奇怪嗎?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作者認為可以使用「專家訪談法」,想辦法聯繫在這個領域中有些許成就的人,或是你的 Role model,問問他們你的計劃能不能夠達到你想要的效果,如果專家說不行的話,那麼高機率你的方法與目的存在一定的落差。
What,哪種技能或知識?
釐清完了動機,接著我們來問問自己What,這個知識或技能是什麼?是死記硬背的嗎?還是需要靠概念去理解?又或者非常依賴「做中學」呢?
針對知識或技能,大致可以分成 3 種:
- 概念:需要理解的事。如微積分、物理定律等等。
- 事實:需要記憶的事。如英文單字、法律條文、藥物之間的作用反應等等。
- 程序:需要練習的事。如騎腳踏車、架設網站、車床操作等等。
你學腳踏車的時候並沒有閱讀《連猴子都能學會的腳踏車騎乘術》吧?因此,定義知識或技能的類別,能夠幫助你更聰明選擇日後的練習方式。如果是概念類就試著說給門外漢聽,事實類就找到對自己最有效果的記憶法,程序類就別想那麼多,直接去多做幾次。
How,你打算怎麼學?
作者認為規劃學習藍圖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去看其他人是怎麼學的。找出大家學習該知識的共通點,並且刪除與你目標不相符的細節。如果你想要學習的知識或技能不算太冷門,那網路上一定有許多資源或經驗分享可以參考。
但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像我一樣一下採用 A 做法,過沒幾天又改成 B 做法,後來又改成 C 。最好的方法是先選定一種你認為最適合你的學習法,其他的先當成備用,接著持續執行一段時間,如果你發現目前的學習方法不適合你,再嘗試下一種方法,才不會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直接學習,反覆練習
我認為超速學習法中,最重要的法則就是「直接學習」。而直接學習也在我身上得到了驗證。
我在 2023 年的 10 月架設了喵喵汪咪。說實話,當時的我完全沒有半點基礎,網站不會架、外掛不會用、SEO是什麼不知道、連文章也寫得亂七八糟。但我沒有先讀一堆架設網站或寫文章的書,而是直接硬著頭皮做,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直接學習,讓我只花了半年就學會了架設網站大部分的知識,甚至還靠這個網站找到了 SEO 的工作。
直接學習
直接學習強調的就是「走最短,最直接的路」。通常教科書為了要符合所有人的資質,會將知識鉅細靡遺地寫上去,此時要是你硬讀教科書,就會繞不少遠路。
這裡提供幾個直接學習的例子:
- 想學一門語言?直接去那個國家住幾個月
- 想成為演說家?直接上台演說
- 想要學會素描?拿起紙跟筆直接開始畫
當然,有時候條件會不允許我們直接學習,此時,「模擬」就可以成為一種替代方案:
- 沒辦法出國?去網路上找語言私人對話家教
- 沒辦法直接開飛機?去找模擬駕駛飛機的器材、場所
總之,想辦法找出最短,最直接的路,不要將教科書的內容奉為圭臬,書中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其實有很大的落差。
反覆練習
直接學習之後,剛開始你一定會發現很痛苦,到處碰壁。此時,我們要針對不足的地方加強訓練。作者提供了幾種反覆練習的方法:
- 切割時間法:找出學習技能中可以被分割成小時間的片段重複練習,如音樂的某個段落、籃球的罰球等等
- 認知練習法:單獨拉出一個層面來練習。如練習口說時看著句子朗讀,就不會涉及到單字量的認知層面
- 模仿法:遇到不符合目標又不得不做的部分,可以直接去模仿別人。如架設網站不想學UI/UX,就直接套網路上的主題資源
- 走走停停法:要是你懶得想那麼多,也可以直接練習後,一遇到不會的,就大量練習直到熟練之後,再繼續學習下去
如何學得好,記得深?
假設你選了一堂很特別的必修課,教授規定你整學期都只從以下選一種方式來讀書,如果你希望獲得高分,請問你應該選擇哪一種?
- 只複習一次
- 一再複習
- 在不看課本的情況下,盡量記住內容(自由回想)
- 畫下概念圖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 2 吧!畢竟我們從小就是這樣讀書的,但心理學家 Jeffrey Karpicke 在研究中卻發現選項 3 的表現是當中最好的,就算測驗內容全部都來自課本,自由回想組的答對率也比一再複習組高上 50%。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於「有沒有真正學會」其實沒有概念。我們會以為學習知識簡單且平順時,代表已經讀進腦袋裡,而如果讀起來特別痛苦,那一定是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其實,如果單看短期效果,一再複習確實比自由回想有用多,但如果你想記得久,自由回想是唯一的選擇。
另外,如果你想學習的技能或知識有辦法測驗的話,可以在學習之前先進行測驗。雖然你會被幾乎看不懂的考卷折磨得很慘,但事前測驗卻有助於保持警戒,讓你對於考試會考的內容更加敏感。在《讀懂一本書》中也有類似的作法:在認真看一本書之前,先思考你為什麼要看這本書,接著再花10分鐘大致看過內容,你自然會知道哪個章節必須打起精神閱讀。
心得
我看過許多學習工具書,像是《大腦喜歡這樣學》與《刻意練習》等等,前者比較適合準備考試的學生族群,後者實際應用在學習中又有點困難。
《超速學習》恰好介在兩本書之間,不論目的是應考或者學習技能都十分值得參考。最重要的是,書中舉了非常多作者自身與其他自學者的學習技巧,不會讓你看完還傻傻的困惑自己到底該從哪裡開始,算是對一般人非常友善的書籍。
而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的「學習遷移」:在學習一種新知識或技能時,突然領悟到某個部分與以前學習過的知識底層邏輯相同,學習起來也就特別輕鬆且深刻。
但是,學習遷移的發生可遇不可求,連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之後也沒有相同的結論。作者統整了自己遇到的所有超速學習者後,發現了學習遷移的共同點:當在多個領域累積了一定的知識量後,學習遷移發生的機率高的多。也就是說,剛開始超速學習非常痛苦是正常的,但只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各個領域的知識就會彼此連接,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
因此,只要撐過剛開始學習的階段,並且了解如何將心力放在正確的地方,相信你也一定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甩掉身邊的人幾十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