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假象》讀後心得:你也被社群媒體綁架了嗎?

你是個手機不離身的人嗎?你會常常羨慕朋友限時動態中的生活嗎?當你生活不順利時,看到社群媒體上的朋友每個都過得很充實,這樣的感覺真的很不是滋味吧!但其實除了懷疑自己的人生以外,你可以做得更多,從現在起,就別管別人在網路上貼了什麼!


關於本書

社群假象的作者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是一位演講者、作家、記者、慈善家、演員。她用20多年的電視新聞經驗讓企業高層、名人、慈善家的故事能夠被大眾看到。潔西卡曾在全國多處發表演講,同時也出演過《紙牌屋》、《蜘蛛人:驚奇再起2》、《衰女日記》、《龐式騙局》等。

潔西卡的處女作《社群假象》第一天上架即售罄,包含的主題相當廣泛,從被社群媒體綁架、網路交友、到發揮影響力等等。全書節奏輕快、口吻幽默、描述的情境十分貼近我們的生活,幫助讀者找回現實生活中快樂。

Bee the Change, Jessica Abo on TEDxYouth@Hewitt

大家都很快樂,只有我可憐的半死!

今天辛苦了一整天,妳打算回家順路要買一包鹹酥雞,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追劇。妳打開 Netflix 前順手點開了IG,看到妳最好的朋友發了和另一半出國,或者生活過得多充實的限時動態。瞬間,妳開始思考著:「媽的!為什麼我的人生長這樣!」

每個人應該都有相似的經歷吧!要是妳沒有,那妳可能非常滿意自己目前的人生,或者沒有在使用社群軟體。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情境:

妳和妳的另一伴出國,但他想去的地方和你完全不一樣,甚至還不與妳一起規畫行程,於是你們大吵了一架;但是妳並沒有發「男人都是垃圾」之類的限時動態,反而幫濟州島上了一些特效,然後底下寫著「人生真美好」。

看到這裡妳有沒有發現,其實情境一的人正在羨慕一種不存在的幸福?

會選擇不把狗屁倒灶的事 po 到社群媒體上可能是因為妳覺得沒必要讓別人知道妳的生活有多糟,但正是因為這樣,社群媒體上也就充滿了一個個的「精彩時刻」。然而很奇怪的是,我們自認為是聰明的生物,卻總是會被社群媒體騙得團團轉,忘記別人也只會貼出「理想版」的自己,接著,妳拿妳最慘的經歷去和別人的精采時刻一比較,哇!頓時內牛滿面。

書中提到,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受到文化的制約。當朋友遇到我們時會隨口問問:「好久不見,最近還好嗎?」,接著,妳會回答:「還不錯啊,蠻好的。」我們在跟別人寒暄時,多半只會挑好的事情講,而在社群媒體上也是如此。

然而事實是,當妳回答:「我很好、我很棒」時,其實妳糟透了,但妳不想煞風景,或者好像在討拍、示弱,於是妳壓抑住情緒,跟著加入「我很好」的行列,從而形成了整個社群媒體的「大騙局」。

「It is the great deception that leads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正是這樣的大騙局導致了人們的憂鬱)——Tal Ben-Shahar

最快速的解決方法,就是噤聲那些會讓妳產生自我懷疑的朋友;但真正的解決方法,是要努力讓自己達到更好的境界。對自己心滿意足時,就不會因為羨慕別人的生活,質疑自己的人生。


另一種毒品——社群媒體

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茲山分校的榮譽教授賴瑞.羅森(Larry Rosen)鑽研心理學長達30多年,並在2016年與同事做過一項研究,目的是要統計學生每一天解鎖手機的次數,並追蹤使用時間會持續多久。

統計顯示學生平均每天會解鎖手機56次,總計220分鐘,那表示學生平均每15分鐘解鎖一次,並且每次使用時間不超過4分鐘。學生表示半數時間是因為收到通知,他們才會查看;但另一半時間,就算沒有收到通知,學生也會忍不住解鎖手機。

為什麼就算沒有通知,學生也會有解鎖手機的衝動呢?羅森指出:這是因為體內的可體松和腎上腺素在緩慢累積,累積越久,你就會越感到焦慮;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解鎖並查看手機,進而降低焦慮水平。

另外,當你刷新頁面,或者在社群媒體上獲得正面回饋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進而產生愉悅、滿足的快感,接著,大腦發現每當你拿起手機,你就會獲得刺激,便擅自幫你把「無聊」和「拿起手機」連結起來,於是,你便養成了時不時就拿起手機的習慣。

然而科學界目前還不願意承認社群媒體是會令人上癮的,但事實上,有海洛因毒癮的人,吸毒後大腦活躍的部位,就跟你在社群媒體上獲得正面回饋時,大腦會亮起來的部位是一樣的。


戒掉不停查看手機的4個方法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時不時就拿起手機,你也想要著手改善的話,作者在第一章提供了4個方法。遵循這些方法看起來有點愚蠢,但螢幕前的你不妨可以先選一個方法實際試試看,有效的話再嘗試其他方法。

方法一:把所有的社群媒體圖標從首頁移放到資料夾裡,讓你需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找到它們。

方法二:排定一個查看手機的時間表,而不是想看就看。記得昭告眾親友你正在執行此戒斷計畫,免得他們因為貼文沒有立即獲得你按讚,而氣得火冒三丈。

方法三:留意那些開在切換頁面的應用程式,因為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要查看它們;如果你並沒有排時間查看某個應用程式,你要確認它的切換分頁是關閉的,或是已經把這個應用程式放進檔案夾裡。

方法四:關閉所有通知,沒有必要一有人貼東西或傳訊息你就必須馬上知道,讓他等。

這些方法我都有嘗試過,直到現在我也還保留著某些習慣,像是方法一和方法四。我的作法是通知身邊重要的人接下來的90分鐘,我不會查看訊息,接著開啟IPhone的專注模式,再把手機放進衣櫃裡。更多如何保持專注力的方法可以看看這一篇文章《專一力原則》閱讀心得:絕對不要以為忙碌等於在做事

可以發現上述方法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都在「移除壞習慣的提示」《原子習慣》中提到習慣養成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就是提示,當你看到手機,你就會想要滑;當你聽到通知,你就會想要查看。因此讓提示隱而不見,可以讓你不需要把意志力浪費在抵抗手機上。

要剷除一項壞習慣,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James Clear《原子習慣》


結語

還記得大學的時候,手機一直是我裝忙的工具,走路去上課的時候滑手機、等紅燈的時候滑手機、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也滑手機。但有一次等紅燈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正在重複刷新著 IG 的首頁,看看有沒有人發了新的限時動態,頓時覺得「被社群媒體綁架」這句話十分貼切。

多虧了一段時間的努力,這本書也多多少少有幫助到我,現在我就算一整個禮拜不看社群媒體也不會怎樣,我也很滿意我的現況。而我搭捷運或走路想滑手機的時候,會提醒自己看看身邊的人,當看到大家都一致盯著手上的方形盒子之後,莫名其妙地就不會想拿手機出來了,因為總覺得有些可怕,這也算是我戒手機的一種方式。

《社群假象》中描寫的生活情境超級貼切,甚至有一章是作者蒐集了自己以及身邊朋友約會時遇到荒謬男子的經驗,像腹瀉哥、難聊哥、魔鬼教練哥、口香糖哥等,喜歡到瘋掉。

但總覺得中文書名與書中內容相差甚遠,準確來說,書中幾乎只有第一章在講關於社群媒體的議題,其他章節都是在說無關社群媒體的內容,我其實不討厭這樣的編排,反而我很喜歡作者這樣東聊西聊的親近感,但我認為中文書名很容易讓讀者的期待落空。


購書連結👉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點擊打開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