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一窺歷史學家對於未來的精闢洞見

《21世紀的21堂課》心得

如果你問我誰的觀點最能夠發人深省,我會回答哈拉瑞

很難想像一顆與我們同樣大小的腦袋,能夠連續寫出《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以及《21世紀的21堂課》這樣的巨作;一位來自以色列的歷史學家,竟然對於科技、心理、哲學、政治以及教育有著如此深刻且具有啟發性的思想,甚至連比爾蓋茲都寫過一篇關於這本書的評論文章

儘管比爾蓋茲在該文章中表示有一部分不認同哈拉瑞的觀點,但我認為正是因為哈拉瑞提出了極具遠見,且幾乎沒人能夠思考到的憂慮,才會導致意見不一,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為何,而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本書更有了閱讀的價值。

這篇文章寫出了我在閱讀《21世紀的21堂課》時最受到衝擊的3個部分,並且結合了這幾年正在發生的事情(ChatGPT、UBI、烏俄戰爭),看完或許你也會漸漸發現:這本書所擔憂的未來,正在不斷地在我們的眼前發生。

那我們開始吧!

我們會不會被機器取代?

2023年發生了一場規模非常巨大的革命──ChatGPT橫空出世。你可以請它充當你的翻譯員、擔任「有耐心的」coding老師,或者請它角色扮演你的女朋友(?)。但正是因為它的功能太過於強大,甚至還能騙過Google工程師,因此掀起了一股爭辯:ChatGPT未來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

哈拉瑞在第2堂課──工作中有寫過類似的疑慮。而如果以本書的觀點來看,答案很有可能是會,而且在未來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在了解哈拉瑞的觀點之前,我們先從反方論點開始說起。反方認為雖然有一部份的工作被取代是無可避免,但也會有新的工作因為 ChatGPT 誕生。當初汽車的發明取代了馬車,雖然導致大量的車伕失業,但最後卻出現了新的職業──計程車司機。每當一種職業消失時,就有另一種職業誕生,不斷遞進,因此 ChatGPT 沒有辦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

這種說法有個盲點,就是我們無法確定新職業增加數量是否比舊職業被取代的數量還多,如果不是,那麼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每當1個新職業的誕生,就會伴隨著10萬人失業的情況。


我原本也是這樣認為的,但哈拉瑞在書中提供了更強力的觀點,讓我發現討論量級似乎沒什麼意義。

哈拉瑞認為量級並不是重點,就算工作誕生的數量比消失多,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失業,因為真正決定取代說會不會應驗的是人類的「能力」。車伕因為汽車的發明而失業,但是因為學習開計程車能力需求很低,你只需要花半年的時間就可以考到汽車駕照,然後把這座城市背熟,因此,就算被取代,你還是有能力跟上新的潮流。

但因為ChatGPT失業的人們,跟的上「GPT詠唱師」、「GPT提問師」這類的職位嗎?就算可以,要花多久時間學習呢?半年?一年?假設你真的花半年習得了這份能力,但在這半年之中,會不會又有新科技出現並取代「GPT詠唱師」這個職位了呢?

在未來,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頻繁,而當科技進步的速度大於人類駕馭新科技的速度時,意味著人類再也無法勝任任何最新、最被需要的崗位,因為我們學不快,也學不來,而屆時將出現一種全新的階級——無用階級:不是不願意學,只是無奈人腦跟不上。

因此,未來就算工作總數量增加,我們也可能因為能力不足而面臨空前的失業潮,而且尷尬的是,企業的職缺也因為需求太高而招不到合適的人,進而形成一種失業率高、職缺也多的窘境。

chatgpt梗圖

UBI(全民基本收入)真的公平嗎?

應著這波 AI 潮流,UBI 的理念又再一次映入大眾的眼簾。UBI 的全名為 Universal Basic Income,中文為「全民基本收入」,意思是就算你整天躺著,政府也會給你最基本的薪資,而這些錢正來自於大企業的稅收。

當無用階級誕生時,政府勢必得要保障他們最基本的權利,而UBI正是解決方案之一。或許你會認為當 UBI 的時代來臨時,就是個人人平等的世界,但其實 UBI 的不公平是「隱性」的。為了進一步探討UBI的公平性,我們要先把「全民基本收入」拆開成三個部分來看。

Universal,全民

ChatGPT 的其中一項功能就是能夠流暢地翻譯成任何語言,而當未來翻譯功能更加成熟時,勢必會讓翻譯相關的工作生態受到衝擊。若是今天美國的翻譯員失業了,那美國從 OpenAI 課的稅還有可能以 UBI 的形式分發給美國的公民;但如果今天是印度的翻譯員失業了呢?美國會把錢以 UBI 的形式分給他們嗎?當然不會,因為印度人並不在美國的「全民」範圍內。因此,若在未來「全民」只是單純以國界作為分隔,以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實在稱不上是一種公平。


Basic,基本

對於「基本」2個字,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生物學家的「基本」可能是2000 c.c. 的水以及2500大卡的熱量;政治學家的「基本」可能是生命權、財產權、身體權、人身自由權;歐洲國家的「基本」除了基本人權以外可能還要加上受教權。因此,未來要定義出一個全國(球)公認的「基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再看得遠一點,到了2050年,寫程式該不該算一種基本教育?人工臟器該不該算一種基本權利?無論「基本」的定義為何,一旦開始免費提供給所有民眾,就會被視為理所當然,屆時人們也會轉而去爭奪其他「非基本」的資源,而一般失業民眾,有能力去和富人爭奪這些資源嗎?這樣下去真的會有公平的一天嗎?


Income,收入

幸好,這是其中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部分。收入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服務。或許有人會排斥這種不勞而獲的政策,但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們普遍認為每天上班8小時的行為叫做「勞」、叫做工作才有的。但到了未來,有了機器幫我們完成更低階的勞動時,我們更該專注在「自我實現」上,也就是說,或許未來我們需要改變對於工作的定義,因為到時候在家裡認真照顧自己的孩子,或者因為夢想而到處旅行,都可能是一種工作型態。

UBI梗圖

戰爭沒有贏家?

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的第11堂課──戰爭中,哈拉瑞對於戰爭的反對與憂慮,剛好可以呼應2022年的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之舉,而且碰巧的是,哈拉瑞正是以普丁2014年進軍克里米亞半島作為例子,給了我們一個戰爭是否真的沒有贏家的保留態度。

先從理性層面分析:在現在這個年代打仗真的拿不到什麼好處,反而還會被國際制裁導致經濟衰退。我們從日本、德國的例子就可以知道,這兩個國家經濟起飛的時機點並不是軸心國的國力強盛時期,反而是發生在戰敗的改革之後。

而美國經歷過越戰、伊拉克戰爭之後同樣也深知這個道理:打輸了不但虧錢,經濟也會受到衝擊,打贏了拿到的好處也不如蘋果公司一年成長的幅度還要多;而中國近年的經濟起飛也是靠著一連串的政策改革與人口紅利,跟擁有幾枚飛彈完全沒有關係。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這個年代,真正重要的已經不是過去的國土、農田或者糧食了。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主要因素取決於「科技與企業知識」,就算你佔領我的地,統治我的人民,你也沒辦法偷走矽谷的技術、蘋果這個 Label,或者是 Elon Musk 的頭腦。

強權大國也紛紛意識到了這點,因此開始選擇不打仗,原因並不是崇尚和平之類高大上的精神,而是因為在這個年代,人類還不知道該如何打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仗」,而這種「偽恐怖平衡」也剛好形成了「和平的假象」。

但歷史上就是會出現幾個瘋狂的人——普丁就是其中之一。普丁絕對深知這個道理,但卻還是選擇在2014年攻佔克里米亞半島,再次躋身強權大國之列。從現在回頭看,以武力佔領克里米亞半島所付出的代價少之又少,俄羅斯甚至幾乎沒有發動任何戰鬥,就算被國際制裁,卻也還是活得好好的;而要是普丁攻打烏克蘭再次取得勝利,而且幾乎沒有付出代價,那等於是給全世界上了一門「如何打勝仗」的課。屆時,擁有野心的統治者將會複製普丁的模板,而且武器也不再是槍砲級別,而是原子彈級別。

圖片來源:Wide Putin

心得

《21世紀的21堂課》絕對是我讀過最精彩,也最發人深省的一本書。對於熱愛思考大問題的我來說簡直是進入了精神時光屋,一轉眼就把這本書嗑了兩三遍,甚至後來還去買了原文書來看。

哈拉瑞在本書中並沒有給出任何明確的答案。相反的,他不斷地提出問題,嘗試去激起一點漣漪,讓我們意識到未來的不可預測性,並且希望我們能以人類層面做為出發點,互相討論,甚至爭辯。而哈拉瑞也說提昇大眾對於未來議題的敏感度,正是他身為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

但是,這本書所帶出的憂慮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同等迫切。許多人每天忙著從3公里外的水井取水,擔心著下一餐在哪裡,甚至把這本書燒來取暖還比較有意義,根本沒有餘力思考這些大問題。但就算如此,他們還是會受到氣候變遷、全球糧食不足、難民潮等等的衝擊。因此,這份責任就落到了幸運的我們身上,我們必須開啟對話,勇於討論未來的種種可能,並且合力讓人類不要走向 Bad End,我覺得才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精神。

或許,21世紀帶給我們的這21堂課根本還沒有上完,而且可能才剛開始而已。

「恐慌其實是一種傲慢,是自以為完全知道世界正往哪走:走向毀滅的方向。困惑則是比較謙遜的態度,也就能看得比較清楚。」──歷史學家 Yuval Noah Harari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